武勝耀(左一)慰問鎮養老院老人。資料照片
  在山西省汾陽市肖家莊見到武勝耀時,已是晚上8點,忙了一天的他說話節奏有點慢。然而,記者一提到供銷社、提到肖家莊,他立刻精神了起來,“我們這個年紀的供銷人,對供銷社有一種特殊的感情”。
  出身農家,武勝耀常說自己是“大地的孩子,泥土的人”。30多年來,他始終堅守供銷社事業,不斷拓展為農服務領域,肖家莊供銷社也創造了一個個發展奇跡。
  供銷社的陣地不能丟
  初冬的肖家莊,小雨零星飄著,帶來陣陣寒意。正在建設中的肖家莊冷鏈物流園,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。
  “要讓鮮活農產品有好銷路,冷鏈物流設施必不可少。”半年前,武勝耀決定上這個投資5000萬元的項目。在很多人看來,這樣的項目是難以企及的“大手筆”。
  其實,在武勝耀這裡,“大手筆”不勝枚舉。
  上世紀90年代初,由於經營體制轉變和市場轉型,全國基層供銷社陷入生存困境。肖家莊供銷社也陷入癱瘓,賬面一塌糊塗。1995年5月底,武勝耀臨危受命,開始擔任肖家莊供銷社主任。
  “誰說沒有辦法!”武勝耀認定,實實在在地服務農民,就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中殺出血路。此時肖家莊供銷社賬上還有幾十萬元的外債,且都是複雜的三角債,回收困難很大。武勝耀親自出馬,歷盡艱辛,終於將38萬元外債全部收回。很快,滿載化肥的車輛源源不斷地開進供銷社的大門。
  經營業務剛有轉機,更大的挑戰又擺在面前。2003年,供銷社體制改革風起雲涌,許多地方選擇了將資產一賣了之。
  武勝耀提出,“門店不能賣,陣地不能丟,隊伍不能散”。他們千方百計籌措資金進行轉企改製,保住社有資產毫髮未損、職工隊伍基本完整。
  經過“搶救”,肖家莊供銷社走上了正軌。截至2011年底,這個最基層的供銷社資產總額1.1億元,年銷售收入9100萬元。
  供銷社的“大農業思維”
  如今,在肖家莊鎮中心,肖家莊供銷社的“農資大市場”“便民大超市”“家電特賣場”沿街相排,化肥、家電、日用品琳琅滿目。
  這樣的變化源自武勝耀的“大農業思維”:供銷社事業不能僅停留於“一買一賣”,要以農村為沃土,盯住“三農”。
  2006年9月,武勝耀駕車去山西祁縣進農用地膜。“從外地進地膜,又貴又不方便。我們為何不自己做?”回程中,他提出疑問。
  很快,武勝耀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。如今,肖家莊供銷社的農膜企業擁有30條生產線,生產能力達1萬噸,成為山西最大的農膜生產企業。當地農民購買農膜的成本比之前降低了三分之一。
  十幾年來,肖家莊供銷社始終走在服務“三農”的最前沿——2006年,武勝耀聯合117戶農民成立了“禾盛昌農科貿專業合作社”,探索“專業合作社+農戶+基地”的為農服務新路子;2008年,肖家莊供銷社又成立了自己的種業公司,免費為農民開展“測土施肥”科技服務……
  “與農為伍,與農共舞。”武勝耀把這句話當作座右銘。
  服務農民是一輩子
  在肖家莊,村民有難題就找武勝耀。他常說:“服務農民是一輩子。”
  幾十年來,武勝耀一直吃住在肖家莊,他的家就在肖家莊供銷社大院東側。這些年,肖家莊供銷社用於當地捐資助教、助學、修路、救助病患者的款項累計達100多萬元,其中包括他個人捐款20餘萬元。在武勝耀的資助下,數十位貧困學生圓了大學夢。
  服務農民的事業不斷發展壯大,肖家莊供銷社的面貌也煥然一新:綠化面積達到6000平方米;有三處職工食堂,職工浴室24小時供應熱水,職工閱覽室專門配備了現代化的電教設備和5000多冊圖書。
  2007年以來,武勝耀被評為“山西省特級勞動模範”,榮獲“全國五一勞動獎章”,被評為“全國勞動模範”。
  前不久,山西省供銷社一位負責人請武勝耀到省供銷系統工作,被他婉拒了。“我不想離開農村,因為我的根在這裡。”他說。(本報記者 李 慧)
  專家點評
  
  賦予“扁擔精神”新內涵
  曾幾何時,“供銷合作社”這個名稱對於廣大農民是多麼親切。在計劃經濟年代,作為農村商品流通主渠道,供銷合作社在農村大地上一枝獨秀。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,大鍋飯的經營機制、落後的經營設施、人員的資金包袱使供銷社在競爭中敗退。
  面對不利形勢,很多人放棄了,一些供銷社把業務伸向房地產等領域。武勝耀沒有這麼做,他不滿足於“一買一賣”的形式,將業務拓展到農資大市場、專業合作社、農膜生產企業、農村商超等多個領域,為促進農業生產、方便農民生活註入了新力量。
  上世紀60年代,河南省林縣石板岩供銷社的幹部職工靠一根扁擔,把農民急需的工業品挑上山,將農民群眾的土特產挑下山,凝聚成供銷社人不畏艱難、一心為農的“扁擔精神”。武勝耀堅持“與農為伍”,不斷創新為農服務的方式,為“扁擔精神”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。
 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,推進家庭經營、集體經營、合作經營、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。作為農村合作經營方式的重要承擔者,供銷合作社的服務要更多地通過市場方式來體現,展現合作經濟組織的優勢。
  截至2012年,全國共有基層供銷合作社19082個。這些供銷合作社具有覆蓋農村的網絡資源,與“三農”有著天然的聯繫。只有堅持全心全意服務“三農”,拓展業務形式,基層供銷社才能成為農村現代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導力量。(作者:張曉山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、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)
     (原標題:與農為伍 與農共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f72ufcy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